编辑导语:课堂互动对于老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很重要,有效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接纳度。本篇文章作者就“课堂互动”进行分析思考,从理论研究、方案发散、方案收敛等方面详细地进行分析思考,干货满满,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公司发起了一个大型项目:学生能力评估体系,整个过程中感到自己成长很多。
这里截取项目中的一部分“课堂互动数据搜集”这个主题分享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想给各位看官呈现一个完美的方案,更多的是想借此让产品同仁在方案遇到分歧时,可以用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毕竟思考分歧的过程就是一个拓展自己认知范围、自我提升的过程。“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另有安排”。
刚收到“课堂互动数据搜集”的命题时,被“班主任在做家长反馈时,想要看到什么数据?”
“我们现在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上课过程中有哪些信息是可以通过线上化手段收集相关数据的?”
这两个表面问题局限了思路,结合竞品分析和去校区听课后,输出了一个初步方案,大致思路就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讲师线上备课、线上推送课堂素材和题目给学生、学生线上做作业、系统自动判题等等。
并且当时自己还感觉这个方案落地后,就已经可以完美完成“课堂互动”的数据搜集了,毕竟很多智慧课堂的产品也大都是这么做的。内部脑暴的时候,有人认可,也有人觉得整个实施下来,投入太大,建议我再做下需求收敛。
现在想来,很感谢那些在脑暴上对我提出要求的小伙伴,因为和他们的思路分歧,才引发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让我得以抛开那些表面问题,基于对教学本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也许最终的方案和之前有重合,比如对全部学生推送课堂素材和题目,但思考的深度、自我的成长已然发生变化。
因为毕竟不是一线讲师,对教学本质、教学有效性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
所以我就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同时为了降低对概念的理解,也从一些视频网站找了些示例视频;最后基于对“教学本质”、“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进行了方案发散和收敛。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培训机构,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环节都是在课中。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知识内容传授于课堂之上,最大化的利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如果抛开了最“基本”的而关注其他方面,比如课后表现,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了。
学生在课中可以获得哪些成长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有效教学。
一、理论研究 1.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学的本质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等学习方法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则等客观知识,为学生的发展和实践奠定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教学本质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观念。当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递已有的教学经验时,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否升学为标准。
当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时,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则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知识授受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活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有效教学是老师以正确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灵活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为学生长远的、全面的发展和老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而采用的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系列行为。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看重教师教的行为,更看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层面的成长与进步。
2. 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学有效性老师的教学观;
老师的践行能力/教学活动结构;
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热爱教学工作;
教师知识渊博,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教师讲授清晰,教学准备充分和合理组织教学;
关注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期望,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积极的课堂气氛,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知道了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讲师的教学质量/有效教学对提高讲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课堂观察是评估讲师教学质量/有效教学的常用方法。其中“课堂互动”是课堂观察的重要维度。
3. 什么是课堂互动所谓“互”就是变封闭为开放,变孤立为交互;所谓“动”,就是要产生能动行为,不但自己有动的表现,而且自己的动要对外界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