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辱骂,甚至殴打孩子。新闻中用“虎爸”来形容他。但要我说,这已经不能说是“虎爸”行为了,这就是家暴!
关于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果仁妈之前讨论过很多次,这里先不多说。今天果仁妈想聊聊在这个新闻中,另外一个让我特别在意的问题:
逼7岁和5岁的娃学中学甚至大学的课程,还要学到深夜,这种抢跑有用吗?
虽然这新闻里的情况,是非常极端的。但不得不承认,“超前鸡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早点学避免落后”,甚至想用提前学来追求“比别人更优秀”,现在也是个特别普遍的现象。这也让家长们变得特别焦虑。
但是那些“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在未来就一定能更出色吗?
有人研究了许多成功的运动员、音乐家、科学家的成功经历后发现:抢先起跑,不仅很难帮孩子取得未来的成功,更有可能起反作用。
果仁妈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令人焦虑的“起跑线”。
要说最近家长圈最流行的关键词,“内卷”、“焦虑”和“鸡娃”绝对榜上有名。
这种状态,畅销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有段话解释得很传神: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父母。”
作为一个五岁女孩的妈妈,我见证过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有两个方面,让我体会颇深。
一是应试教育的低龄化:
我认识不少孩子,从小班开始,幼儿园每天都会教幼小衔接的知识,老师还会天天布置家庭作业、定期组织考试,俨然提前进入了小学模式。
还有的孩子,中班时就已经通过自学搞定了拼音和十以内加减法,目前正在学习珠心算(果仁妈强烈不建议学珠心算,它是图像式的记忆运算,对数感的培养正面作用甚少),挑战更高难度的小学知识点。
二是教育的功利化:
同事和朋友当中,不止一个人为孩子选择兴趣班都是冲着考级去的,因此一旦学了就不能轻易放弃,哪怕孩子不喜欢,为了拿证还是必须得坚持学下去。
对于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多家长都认为理所当然。引用一位朋友的话:“大家都在拼命学,当你的孩子不学时,意味着在一开始就已经落后了。”
可以说,内卷,卷到了学龄前,卷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把越来越多的父母裹挟进来。“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被前所未有地认同着。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1
“抢跑”是成材的关键?显然不是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TED演讲,题目叫做《Why specializing early doesn’t always mean career success》(为什么过早专攻并不意味着事业的成功?)。
David Epstein在TED演讲
演讲者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一位资深调查记者和畅销书作家。
他通过研究世界上许多成功的运动员、音乐家、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后,得出这样几个颠覆大众认知的结论:
一、抢先起跑加刻意练习,并不是帮助孩子成材的关键因素,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有反作用。
“一万小时定律”深得人心,人们普遍认为,抢跑加刻意练习能够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但爱泼斯坦的研究却发现,很多过早开始发力的孩子,会存在高开低走、后劲不足的情况。
针对这种现象,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格雷格·邓肯(Greg Duncan)在2017年提出了一个专门的概念,叫做“凋零效应”(fadeout effect)。具体来说,利用抢跑优势给孩子提前灌输的知识或技能,尽管在短期内的确可以让孩子获得领先,但通常保持不了太久,因为别的孩子迟早也会掌握,终将迎头赶上。
二、真正在各自领域拔尖的人才,早期往往会经历大段的“尝试期”,因此属于大器晚成,却更有后劲。
演讲中,爱泼斯坦提到一个规律:纵观那些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才,他们大多数并没有一开始就确立目标、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而是会在早期涉猎更多的兴趣爱好,进行过更多的尝试。他把这段经历称为“尝试期”(Sampling Period)。